俞烜:如鱼得水自在游

发布人:王宇 发布日期:2023-03-11
image-20230315090710-1

       俞烜, 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求学, 2009年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至2014年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8年期间,在美国拉特华大学作博士后。2018年回国,入职必赢76net线路,担任副教授,研究的学科方向为河海动力过程。

探索未知,深耕得乐

       跟很多大学生一样,当年入读大学伊始,俞老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自己的兴趣处于懵懂阶段。他选择了水文水资源专业,通过上课、课程实践、研究区域尺度内地下水含量等水文要素完成了本科学业。到了硕士和博士阶段,他继续在水文与水资源方向上发力,持续地对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开展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成果。从专精于河流流域研究扩展到海洋动力研究的转折发生于2012年,彼时飓风桑迪横扫美东,其造成破坏之大,影响范围之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此影响,他决定走出浪浪山,来到海岸边的拉特华大学作博士后,开始研究河海动力方向的课题。他认为之所以选择河海动力的原因在于自己不知道、不了解(这此方面的知识),想要探索和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能从研究这个方向的问题中获得乐趣以及坚持下来的动力。研究中会遇到许多新的现象、新的问题,这种充满未知与可能的研究前景是自己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学习讲方法,事半也功倍

image-20230315090845-2

       俞烜老师的课堂一直以轻松而鲜活为特色。他认为,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看到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而新颖的学习方法。老师应该了解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教学相长,师生之间能才能更好地沟通、互动,相互配合完成学习。除了在总体上肯定多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俞烜老师也向同学们推荐了一种学习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学习的内容表达出来。在尝试将自己所学传达给他人的时候,会想着把许多零碎散乱的信息组织成一个体系,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编织成更加顺畅、让人易懂的话语。当走完上面的流程,让倾听者能够知晓问题的来龙去脉之时,自己会自然而然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留下思考的痕迹,构建起清晰的知识脉络。除此之外,老师还特别提到沟通交流本身也能够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不同人的思考方式千差万别,别人能更加轻松地发现你认识问题的深度是否有所欠缺,逻辑推理的过程是否存在谬误。因此,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获得全新的认识角度,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学会时间管理,工作与学习兼得

       如何平衡科研工作与兴趣爱好,俞老师认为,人的兴趣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很容易发生改变的,对于大多数兴趣爱好而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要对某个兴趣抱有足够的热爱,时间总是能够挤出来的。人的一天总是会有许多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空闲时间,而不能习惯于将“时间不够”当作放弃爱好的托词。只要找到热爱的领域,相信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己的惰性,走出舒适圈,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就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大学生活就是自己的大学生活,同学们想从别人身上得到经验,必须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永远不要觉得想做什么事是来不及的。他寄语大家:过去行动的摇摆不定、思想的迷茫无措,计划制定的漏洞百出是可以弥补的。只要在今天下定决心,勇敢地面对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完成好,哪怕过程不是严丝合缝,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总能为大学生活带来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