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环:有准备,有韧劲,有态度
本期“师说心语”栏目嘉宾是咱土木家美丽可爱的马会环副教授哦。她上课循循善诱,《钢结构》专业课深受同学们好评;指导本科生们参加第一届广东省高校建筑信息模型(BIM)大赛,首战就取得佳绩!
▲马老师参加学术会议
马会环副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间结构节点和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的研究。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项目等10个项目,曾参加“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超高层建筑与大跨度空间结构地震破坏模拟与预测”项目、“新型半刚性节点网壳结构受力性能及其设计理论研究”、“新型大跨度充气-张弦混合体系结构性能与成形方法研究”等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网壳结构弹塑性稳定性》,获国家授权专利 18 项,获得中建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大跨空间结构新体系研究与应用”,排名第8)。
有准备
——巴斯德
读大学如何不迷茫?马老师结合她自身的求学经历告诉我们:求学路上的机遇非常多,需要我们自身做好准备,才能在机遇出现的时候及时把握。学好专业知识尤为关键,因为不同阶段学习的课程不同,大一大二主要学一些基础课,基础课(学)扎实了,高年级学专业课才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将来做科研或者升学深造的时候就可能走得更远。还有一些机会比如推免保研、直博、申请国外名校等同样也需要努力。当初她面对读直博还是读硕士这两个选择有些犹豫,最后下定决定选择先读硕士,就是看一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科研或者说喜不喜欢科研这种生活方式。硕士期间发现自己确实比较喜欢科研,之后才选择继续读博士。建议同学们做这种选择(的时机)可以更早一点,比如说大二大三主动参加一些科研训练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跟着指导老师、师兄师姐、小伙伴一起开展科研训练,就能更早地了解自己是否对科研感兴趣。
有韧劲
——爱因斯坦
对于大学生做科研,马老师认为一定要有一股韧劲。部分同学专业成绩很好,但参与科研的时候经常碰壁,心里难免会质疑自己。实际上做科研是否顺利与学习成绩是否优异没有多大关系,科研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同学们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平日里学的课程也许并不是针对你所开展的科研领域,但它是你的必要知识储备,因此开展某一项科研项目时,自己还是需要抽时间补充学习一些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当然,除了平时专业基础知识要扎实外,科研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做科研项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不断地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静下心来思考,一步一步把问题解决。
土木工程方面的科研基本上都离不开具体的实验研究。不是说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错,实验就能做得好的。实验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具体的问题,这就跟生活中你遇到问题需要冷静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马老师说:“做科研的过程,我把它比喻为户外徒步,沿途会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但也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有意外收获,面对这些你都要比较坦然地去处理。如果遇到问题就茫然、苦恼、自责,怀疑自己的能力是行不通的。做科研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能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好的开端。我做科研最初期的时候,建一个比较复杂的仿真模型,怎么计算都过不去,得不到一个收敛的结果。我就会冷静思考,查一查文献看看前人有没有遇到过类似问题,查一查软件的帮助指导看看有没有解决办法。遇到问题先找出可能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查文献或者其他方式一条一条排除,这样问题一般都能得到解决。”
有态度
对同学们的寄语
期望同学们能多点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珍惜时间,提升自己。学业任务虽然较重,但不要沉迷网络,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请学会时间管理,努力学习之余,要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提升,比如参加一些学校学院组织的课外活动,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拓宽视野;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气神。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好好把握大学时光,学有所成!
▲马老师参加珠海马拉松